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貢獻瑪塔智慧
9月18日,江西省稻田環境控制暨鎘超標稻田安全利用技術觀摩研討會在新余舉行,本次觀摩會由江西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主辦,江西省紅壤研究所、新余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福建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大會邀請重金屬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及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主管領導、知名企業精英的代表出席,圍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政策法規、理論研究、修復技術、試驗觀摩等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水稻耕地污染修復
為探索適合新余地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新余市農業農村局和生態環境局2019年在渝水區珠珊鎮埠下村開展新余市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試驗示范項目。項目由新余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主持,福建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實施,利用瑪塔特貝鈣對當地土壤進行試驗改良,試驗示范內容包括:
鎘低積累水稻品種篩選區;
鈍化劑篩選試驗;
微肥篩選試驗;
原位鈍化+根系阻控技術示范;
超富集植物試驗示范;
集成評比試驗;
▲瑪塔營銷總監陳緒龍和觀摩團在試驗田
耕地重金屬污染具有不可逆性和難以修復的特點,這是因為污染來源非常復雜,灌溉水、大氣沉降、農業投入品都會影響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
通過現場的觀摩和對比,使用瑪塔特貝鈣進行耕地修復的水稻土,重金屬含量尤其是鎘監測數值達到了國家規定標準,水稻長勢好、稻穗飽滿,產量也有所提升。
拒絕鎘大米,瑪塔在行動
水稻土的重金屬污染來源一般分為三種:大氣沉降、污水農灌以及化肥施用,而污水農灌的重金屬超標例子屢見不鮮,例如日本富山縣的鎘大米中毒以及湖南鎘超標大米事件。鎘通常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通過灌溉進入耕地,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農藥、化肥、地膜、畜禽糞便和污泥堆肥產品等農用物質的不合理施用,也會導致農田重金屬污染,還會增加土壤酸化的風險,那么瑪塔特貝鈣是如何修復耕地污染的呢?
瑪塔特貝鈣可以吸附土壤顆粒,粘成一個個小團粒,小團粒會形成土壤膠體,進而構成土壤團粒結構,特貝鈣能有效吸附、鈍化重金屬,減少水稻對重金屬的吸收,與此同時還能有效保證土壤透氣、保肥,根系也更容易往下扎。最重要的是,特貝鈣土壤調理劑除了自身具備的調理土壤效果外,還含有多種中微量元素及十幾種氨基酸,并且能夠補充大量的鈣元素。
自2013年湖南發生有毒鎘大米事件之后,瑪塔便開始研發以牡蠣殼為原材料的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劑。自14年開始參與土壤重金屬修復工作以來,瑪塔累計參與的土壤修復面積已超過80萬畝,2016年參與湖南VIP+N修復技術模式標準化示范片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項目,2017年獲得了“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創新聯盟”的理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