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宗土壤改良碳匯交易在惠安正式簽約!
新華社客戶端福州12月9日電(李昊)“土壤改良碳匯項目為土地增加了一個輸送營養的‘新管道’,為農業碳匯開辟了一個新途徑。不僅提升了公眾對于農業作為綠色產業的認知,也為今后的土壤改良工作增添了新活力。”12月9日,在福建省惠安縣舉行的“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簽約儀式”上,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說。當日,一批土壤改良碳匯交易項目集中簽約。
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巨大的碳庫。土壤碳匯,即在土壤中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過程,中國土壤碳儲量在全球占比達6.73%,研究和保護土壤碳匯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之一。
惠安縣委副書記陳劍鋒在活動致辭中介紹,近年來惠安縣深入挖掘農業碳匯項目,憑借牡蠣產業優勢(牡蠣產量占全縣海水養殖產量90%以上),探索出“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的新模式。引進了在牡蠣殼收集、處理、生物改良劑研發、制造、應用和銷售等方面形成了專業化產業鏈的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利用牡蠣殼廢棄物研發生產農業土壤調理劑,用于改善土壤酸性、降污固碳。
▲位于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的
“酸化土壤施用瑪塔土壤調理劑固碳減排示范項目”
今年5月,“酸化土壤施用瑪塔土壤調理劑固碳減排示范項目”在惠安縣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落地。項目由泉州市新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實施,面積1812.64畝。經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核算,本項目在實施種植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實現碳減排量達5643噸,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交易,將開辟新的增收途徑。
▲簽約儀式現場(活動主辦方供圖)
“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簽約儀式”上,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南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富邦食品有限公司簽署碳匯交易合同,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為三方授牌。一批土壤改良推廣項目、土壤改良產學研合作項目也集中簽約。
活動中,福建省碳中和學會、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有關專家分別發布《牡蠣殼土壤改良產品碳足跡核算指南(T/MTZH002-2024)》《酸化土壤施用牡蠣殼土壤調理劑固碳減排項目方法學》,為酸化土壤施用牡蠣殼土壤調理劑產生的碳匯效益提供了可核算的依據。
當日,與會專家走訪了惠安縣走馬埭現代農業展示中心,深入了解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土壤改良碳匯項目建設情況。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明介紹,公司正逐步建立“資本+科技+農戶”的牡蠣養殖新模式,與上下游環節形成高產量、高確定性、高附加值的產業聯動,助力鄉村振興事業。同時,以實踐中建立的標準化流程,爭取形成規模化、可復制的商業模式,為下一階段擴張奠定基礎。
本次活動由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指導,福建省農科院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泉州市農業農村局、惠安縣人民政府主辦。
圖文來源 | 新華社
視頻號來源 | 惠安速報+